【48812】步行震后三川记载山川新貌

来源:开云棋牌官网最新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8-01 05:00:48

  “5·12”大地震留给不少青川人的回忆是这样的:在巨大的爆炸声中,数以千万立方计的沙石泥土忽然从山半腰迸发出来,径直飞砸到数百米远的山下,接下来,是山体一次接着一次的大面积垮塌……被称为“应力迸发点”的当地,青川就有4处。

  除了这一小片菜地,他的四周都是巨大的石头和坍塌的泥块。悬在头上的那面垮塌山体,笔直高度就有200多米。4月9日这天,青川县红光乡石板村马家梁的张天军挥动锄头,在细雨中忙着给山脚的新菜地锄草,他的死后,一栋房子还淹浸在水中,那是他曩昔的家。

  5·12大地震留给不少青川人的回忆是这样的:在巨大的爆炸声中,数以千万立方计的沙石泥土忽然从山半腰迸发出来,径直飞砸到数百米远的山下,接下来,是山体一次接着一次的大面积垮塌……被称为“应力迸发点”的当地,青川就有4处。张天军本来的家,正是其间一个迸发点。

  本来葱葱郁郁的马家梁,已经是至少四次大滑坡后的乱石横陈。歪歪扭扭的树挤压在石缝中,靠一点残存的表土持续生长着。春天的气味在这儿变成了小块散落着的各种野花。

  湖水流走的龙口彼岸,有一整块柏油路面躺在石堆里,当地人告知咱们,彼岸本来没有路,地震波构成大迸发点时,马家梁一段新修的柏油路被甩到河对面。张天军的妻子黄秀群说,其时屋正上方的山腰忽然崩

  裂,半边山扑向全社和红石河,整一个完好的进程也就七八秒。归于安静后,全社30多户房子被倾覆,只剩她的房子孤零零地活了下来。

  上一年5月15日,在山西打工的张天军曲折三次包车奔回家中,到马家梁时,看到眼前泻下的半边山,他捉住一个同乡发狂地问:“这是不是马家梁?我是否走错了?”

  家乡非常美,邻居们都是几年前深山移民下来的,家家房子都比较新,门口的柏油路也是新的。

  马家梁遭受灭顶之灾时,马公乡窝前村、苏河乡三凤村的乡民阅历了相同的迸发震颤。三凤迸发点地处苏家河畔的深山,那里需驱车2小时、步行1小时再爬山半小时以上才干抵达,独特的坍塌,随之是半边山从上高速滑下,惊人的3000万立方量让河流和房子被倾覆,一个高高的悬湖尔后定格在三凤村的山上,构成了再难改动的新地舆。

  就在张天军锄草的时分,离他几十公里外的当地,石坝乡青龙村店主社的王立仁正站在一块石头旁,和16岁的儿子忙着吊水泥坯修房子。青龙村店主社紧邻店主沟,那是红石河的支流。这儿的老路和本来的村庄也都没了,构成了长约400米、最厚达200米的新的乱石头包。

  一阵阵敲击声从结构已初显的屋内传了出来,王立仁忙了一阵正在抽烟休憩,16岁的儿子埋着头持续干。新屋旁有个突兀的大石头,王立仁说,老房子都埋在脚底下,现在新房的地基都是炸出来的山体,和老房落差有80米,那个石头便是山上飞来的。青川三天两头有余震,新搭起的木结构常在施工时摇摆几下,但他说:“迸发过应该安稳了,余震没什么要挟。我盖的是永久性住宅。”

  张天军和王立仁以及窝前村、三凤村很多不知道姓名的乡民相同,由于同一瞬间的应力迸发,近1年来,他们正阅历和适应着家乡改动后的日子。

  张天军在邻近开了一个小卖部,里边主要是卷烟、矿泉水和一些饼干零食,七八个邻近铺路的工人围在里边打牌,依托邻近一群筑路工人,这个帐子搭起的小卖部每天能赚四五十元。上一年,他又去趟山西,靠挖煤挣了1万多,回来后开了店,还买了一辆拖拉机,帮着筑路赚钱。9岁的儿子被转到关庄小学持续读书,这个家算是渐渐安稳了下来。

  前一段时间,马家梁搬走了七八户人,现在还剩十七八户,政府给他们活跃想办法,但他自己对未来有决心。除了开垦出一小片菜地,他还在和有出资意向的人商议在湖里搞网箱养鱼。他说,等因灾失地的乡民们得到安顿,自己或许就能分土地了,假如水里的房子能成为扩展后的地震遗址公园一景,日子会更好一些。

  “这儿彻底变了,也永久变不回来了,但这儿仍是马家梁,仍是我的家。”张天军说这句话时,有一点自傲,也有一点悲凉。

  5·12汶川大地震的四个应力迸发点,分别是马家梁、青龙、窝前、三凤迸发点,都在青川县。三凤点迸发后石方量到达3000多万立方,构成的一个堰塞湖高悬于高处。迸发点彻底改动了当地的地质地貌,并且会集展现了坍塌、拱起、断层、褶皱等地震损坏形状。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距其间的一个应力迸发点不远,唐邦兴以为,应力迸发点所在方位因高速滑坡构成了很多碎石堆积,厚度大、安稳性差,遇到暴雨等气候易诱发泥石流,在规划旅行或重建时,要注意这一点。

  中国科学院山地灾祸研讨所研讨员唐邦兴说,这四个点的坍塌形状一起,地震应力迸发点的特色在于,地震能量向东北运动后,会集在几个点开释,迸发强度特别大、巨型滑坡规划大、损害严峻,对地表的损坏和改动几乎是彻底性的。四大应力迸发点都在青川,散布在龙门山的“龙尾”两脊,对研讨龙门地舆及地震规则有很高的科学价值。

  亲爱的读者,或许你们走过许多震后地质地貌变得非常特别的当地。有或许您是驾车通过,与那片山石仓促邂逅,却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形象和回忆。又或许您是一位志愿者,在那些土地上用汗水烙下了痕迹。乃至您曾在泥石流暴虐的山坡下与灾区公民一同日子,地质灾祸频频的当地协助着灾后重建。

  从今天起,本报将注册热线,和邮箱,搜集您在地质环境特别的灾区所阅历的故事、以及在那些当地拍照的震撼人心的宝贵图片。

  假如您对灾区重建家乡并长时间寓居有自己的观点和感悟,假如您对灾区严重地质景点的开发和建造有独特的定见和主张,请您拨打本报热线,和咱们我们一同叙述“三川”的故事,一起重视震后“三川”的开展。